Wednesday, November 18, 2015

無明

煩惱的別稱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說:「一切染因,名為無明。」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說:「無明者,名不了一切法。」無明就是不能如實知見之意。對於四聖諦、三法印、因果業報等佛教真理生起錯誤認知,也就是無知,是根本的妄執,對於通達真理的智慧,有蒙蔽障礙作用。我人無始以來,由於一念不覺,不能了知「緣生萬法生,緣滅萬法滅,一切法是無常無我」的諸法實相,就是無明。無明是與生俱有的,所以稱為「無始無明」,為生死輪迴的根本。


十二因緣

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: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?生死的由來,佛教說為「十二緣起」,即:
無明*1、行*2、識*3、名色*4、六入*5、觸*6、受*7、愛*8、取*9、有*10、生*11、老死*12
循環相續的結果。

也就是說,有情眾生由於一念「無明」,因而造作各種「行」為,因此產生業「識」,隨著業識投胎而有「名色」,繼而「六入」成形,藉著六入接「觸」外境而產生感「受」,而後生起「愛」染欲望,進而有了執「取」的行動,結果造下業「有」,「生」命的個體就此形成;有了「生」,終將難免「老死」,「死」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。於是就在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」的循環之下,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;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,因此稱為「十二因緣」。

  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,當中「無明」和「行」是過去世的因,依此二因而生出「識」、「名色」、「六入」、「觸」、「受」等現在世的果;再由現在世的「愛」、「取」、「有」再次種下未來世「生」、「老死」的果,由此產生三世之間「惑、業、苦」的因果輪迴關係,稱為「三世二重因果」。列表如下:

  從上表可知,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,把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;又像一座城牆,人為城牆所困,雖然有門,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,不容易出去。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,但是由於貪、瞋、癡煩惱的牽引,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。因此,若欲脫離三世輪迴,得到解脫之道,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「無明煩惱」,唯有「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」,如此才能究竟解脫。以上的流程稱之為「還滅緣起」,反之,稱為「流轉緣起」。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,但能夠從十二緣起的流轉、還滅現象了悟「非生非滅」的真理,因此稱為「緣覺」。



  《增一阿含經》記載,佛陀因為思惟十二因緣的真理而開悟證果,而後因為悲憫眾生「不解十二因緣法,流轉生死,無有出期,皆悉迷惑,不識行本,於今世至後世,從後世至今世,永在五惱之中,求出甚難」,故以方便宣說此甚深難解之法,令眾生共趨於正覺解脫。這段話說明:唯有認識十二因緣法,才能了解生命流轉的實相,進而永除諸暗,離苦得樂。

  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。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,依佛教的因緣法來看,生命是「無始無終」,是圓形的。一個人除非能夠證悟解脫,否則一期生命結束,死亡的只是肉體,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,就像果樹的種子,永遠相續相生;又像薪盡火傳,賡續不斷;也像水和冰一樣,互相溶合,互為冰水。所以,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,儘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,生命主體卻是一個。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為「死亡就是消滅」,這就是不明因果的「斷滅論」。

  《中阿含經》卷十〈習相應品〉說,了解十二因緣流轉帶給生命的諸多苦惱,便能有信;習信,便有正思惟;習正思惟,便有正念正智;習正念正智,便有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習解脫,便得涅槃。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「十二因緣」法的價值所在。

《佛光教科書》〈第二冊佛教的真理(1-20)〉~ 第九課十二因緣
https://www.fgs.org.tw/fgs_book/fgs_schbook.aspx


很多人說小乘是低級的佛法,所以大乘行者不應修持,這是對的看法嗎?

輕視任何部份的佛法,都是極不善的心態,而且會有嚴重的果報,這是佛陀所親說的。

小乘的修持基於出離心,透過修證人身難得、生死無常、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厭離生死苦海之出離心,依靠皈依、因果及空性見等修持而成就解脫,這些教法皆為佛陀之金口親說。如果說這些教法低級,就正是輕視佛陀的開示,也就是貶謗法寶。小乘道上的修持項目是大乘道的基礎。

難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證悟人身難得、生死無常等佛法嗎?難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門及因果教法嗎?還有十二因緣與四聖諦等也都屬於小乘道上的教法。大乘行者要發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,若對眾生之苦沒生起慈悲心,如何能生出不顧一切地利益眾生的菩提心?但如果對自己處於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厭惡,哪里會對同在六道中的眾生之苦生起悲心呢?由此可見出離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礎。

沒有小乘共道的基礎,就不可能真正入於大乘之修持。大乘行者雖然並不以自己的解脫為修持目標,但卻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;我們以持戒為行善止惡的一種方法,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。我們雖自稱為大乘弟子,但卻未真正具有菩提心,甚至連圓滿的小乘出離心也未真正生起,所以千萬勿自以為是大乘而輕視小乘的行者。小乘的行者及證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羅漢,貶視小乘行者的人,同時也是在貶謗聖僧寶。



女身可以成佛嗎?

女身當然可以成佛!

只要能遇上佛法及發心修持佛境,不論男女,一樣可以成就佛境。男身與女身的確存在著某些方面的不同。一般就社會環境情況而言,男性修持往往比女性修行較為有利,譬如說一位比丘可以獨自住在無人的地方清修,對比丘尼或沙彌尼來說,就必須考慮到更多的安全問題。但這些僅是社會風氣環境的外在因素,就成佛之潛質來說,男身與女身並無太大的分別。說女人不可能成佛,並非正確的觀點。

在《般若心經》中(註:乃指廣本心經,見宋施護所譯之《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),觀世音大士說:「若善男子善女人,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...」,此經開示大乘的男女行者,若欲修證空性而達至佛境的話,應當如何去修。在這經裏,觀世音明確指出 「善女人」也可以透過修持而成佛;在經末的部份,佛陀對大士之開示作出了明確的印許。佛教中有一尊廣為人尊崇的佛母,稱為「度母」(註:在古代中國稱為「多羅觀音」及「救度觀音」)。度母在無量劫前,是一叫「般若月」的女子。這女子曾發下宏願:要以女身修行,以女身發菩提心,以女身成就佛境,最後更要以女身化現度眾生。她最終果然成就了佛境,被尊為「聖救度佛母」。以上是出自佛陀金口所說的典故。

如果說女性不能成佛,那豈不是說佛陀編故事來騙我們嗎?在釋迦佛在世時,已有不少女性成就羅漢境界,這些史實在佛經中有清楚記載。說女身不可能成佛,等於是指控佛陀妄語,也否定了度母及歷劫以來以女身成佛的聖者之成就。


Monday, November 16, 2015

有人說「佛經是文字般若,對開悟沒有作用。」這種說法對嗎?

文字般若是指佛經和一切講解般若義理的佛法論著和說教言論;
道般若是指修證般若的實踐過程、五道、十地等;
實相般若是指佛陀獨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。

文字般若猶如地圖和地理知識,既不是行走和實踐,也不是達到目的地的真景實物的感受。

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識,沒有地圖,怎麼確定方向、距離、路線?怎能保證不入歧途而順暢到達目的地?文字般若和言教雖不是真般若智慧,但都是開發、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,輕視或放棄文字般若,等於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輕視船筏一樣的愚蠢。


 在學佛法的過程中,聞、思、修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?

 龍樹在《致國王書》中說:「合理的聞思,使驅入正修。」學佛是一種改變思想認識,改造心理,提高品德素質,開發真善智慧的一個自我完善的系統工程。學佛不能單靠盲目的信仰和熱情,要靠聞、思、修的智慧和相應的實修行為。學佛的修煉實踐要依靠複雜高深的知識素質,這種知識不是來自神靈的啟示,也不是來自不學無術的盲修瞎煉,而是來自合乎規律的聞思途徑。


聞指聽聞講經說法,或閱讀經、論等,思指反復思考聽或讀的內容,修指實踐、落實所聽、所讀、所思的佛法。通過合理的聞思修可以生出聞得智、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種智慧。這三種智慧之間具有因果關係,即修得智生於思得智,思得智生於聞得智。也就是說,如果沒有正確的聞得智和思得智,也將不會有正確的修得智。因此,對真正學佛的人來說,在聞思修三個環節中缺乏任何一個環節,也實現不了解脫、成佛的願望。




什麼叫傳承?傳承共有哪幾種?

傳承是佛法的師、徒口耳相傳,一脈相承,從未間斷的法脈傳遞系統。

主要有戒脈傳承,經學傳承,灌頂隨許傳承等。經學傳承又分經論閱讀傳承和講解傳承。

如《菩提道次廣論》,有三個經學傳承:

一是佛陀、文殊、龍樹一脈相傳的深密正見傳承;
二是世尊、彌勒、無著一脈相傳的廣大菩薩行傳承;
三是持金剛、文殊、大勇金剛一脈相傳的修習加持傳承。

這三個純真無瑕的菩提道經學傳承,傳到了宗喀巴大師,大師將以上三個法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,寫出了曠世之作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傳承必須是口耳相傳,不能用文書相傳,也不能由不具備傳授資格的他人代替。傳授戒律的戒師,也必須是戒行清淨,具備戒體的僧人。有破戒行為的任何人都沒有傳戒的資格。灌頂上師除具備從持金剛以下代代具德上師傳承未斷的法脈外,還要具備修持實踐和作金剛上師的「雙十」條件(參見:善知識的標準)。

經、論閱讀、講解,也要有嚴格的師傳,不能望文生義,任意理解,隨意發揮。否則,就成世俗見解或個人的「我見」,不成其為真實、正見的佛法。


「閉關」是什麼意思?

「閉關」是身居密室,集中時間修煉的一種方式。

閉關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,斷絕會客,清淨眼耳等六根,集中精力修持瑜珈行、觀想、誦咒或念佛等,完成規定程式,獲得相應成就。從閉關時間分,有七日到二十一日的「日關」,有一月到五六個月不等的「月關」,還有一至三年的「年關」。

在閉關環境分,有在不見光的暗室中修的「黑關」,和露天陽光下修的「白關」;有室內修的「內關」,和野外鷹葬場、泉頭等處修的「外關」等等。